索引号: | WF2320000-2019-001 | 发布机构: | 江桥镇 |
生效日期: | 2019年03月07日 | 文 号: | 嘉江府发〔2019〕6号 |
关键词: | 主题分类: | 各街镇文件 |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人民政府
嘉江府发〔2019〕6号关于印发《2019年江桥镇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各部门:
现将《2019年江桥镇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上海市嘉定区江桥镇人民政府
2019年3月7日
2019年江桥镇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
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上海提出的“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等重要讲话和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做实做好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工作,有力落实市、区政府关于“全面提速、全面提质”的工作要求,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全面提质。尽快凸显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推进80%以上的住宅小区实行定时定点分类投放,部分农村探索推行;推进9条段道路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定时上门分类收集。展现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新时尚面貌,对分类配套设施实施改造,改造垃圾箱房和投放点不少于90个,100%的住宅小区和农村实现垃圾分类实效达标,新增5个农村创建成为分类示范村。全镇符合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示范镇的创建标准。
2、全面提速。全面推进两网融合体系建设,新建70个以上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网点,实现住宅小区、党政机关服务网点全覆盖并向农村、企业、沿街商铺延伸。抓紧做实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干垃圾控制量在315吨/日以内,湿垃圾分类量达到49吨/日以上,可回收物分出量达到40吨/日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创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和农村
根据《关于印发<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示范街道(镇、乡)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沪分减联办[2018]7号)文件要求,创建垃圾分类达标小区和农村必须做到“五有”。
一是有设施设备。装修垃圾、大件垃圾临时堆放点、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垃圾分类投放点必须规范设置。四分类投放容器,颜色正确、标识规范。分类驳运车辆标识正确。
二是有宣传告知。有明显垃圾分类类别、投放要求、分类容器设置、分类收运去向等说明。有入户宣传,宣传氛围浓厚。
三是有物流去向。各类垃圾物流去向清晰,分类收运对接方式明确。
四是有统计台账。各类垃圾有统计数据台账,数据真实可信。
五是有分类实效。投放点四分类投放容器中纯净度超过 85%;小区绿色账户及定时定点投放点服务规范。
(二) “两网融合”可回收物回收
按照垃圾“大分流、小分类”要求,回收可回收物可以有效减少垃圾总量。2019年我镇与市城投集团下的上海环境实业公司进行合作,统一建设辐射全镇的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达到回收全镇各村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可回收物的目的,做到从源头分类到分类收运的有效衔接。
所有实施“两网融合”可回收物回收的村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应配合做好以下“五定”要求:
一是定点。可回收物的回收工作需在固定点位进行,点位的选取应以方便回收人员工作、方便群众投放为原则,并张贴公示牌。
二是定时。由镇指定的上海环境实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定期到服务点开展回收工作,回收频率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村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指派专人做好对接工作。
三是定人。回收服务必须由镇指定的上海环境实业公司工作人员进行操作,且需持证上岗。禁止非指定的工作人员在村居、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进行可回收物的回收工作。
四是定价。可回收物的回收价格以市场价格为标杆,低价值的可回收物,政府将适当给予补贴,价格在服务点公示牌中公示,禁止擅自变动回收价格。
五是定责。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公示牌中必须明确责任单位和投诉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三)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
定时定点垃圾投放方式是现阶段引导村居民开展垃圾分类最好的方式,也是提高分类实效最有效的途径。2018年,部分小区和农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工作试点顺利,也成功证明了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可以使村居垃圾分类实效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使村居的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提高。现借鉴经验,总结归纳“五步工作法”,供参照执行。(详见《嘉定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工作指导手册》)
第一步,要抓好前期准备。由村居党组织牵头,建立垃圾分类工作小组,结合区域内村居民的生活习惯,科学选择生活垃圾集中投放点,合理设置垃圾定点投放的时间。
第二步,要抓好宣传发动。充分整合“小手拉大手”“党员双报到”等各类社会动员力量,招募入户宣传员、守箱志愿者等各类志愿者队伍,加强撤桶前、撤桶后的宣传教育与引导监督,发挥好社会监督作用。充分开展入户宣传,让村居民签订承诺书同意定时定点垃圾投放以及撤桶工作。
第三步,要抓好点位建设。做好集中投放点位的改建工作,充分考虑垃圾投放、存储、清洗等功能的配置,安排好志愿者工作区域。将定时定点投放与绿色账户、红黑榜有机结合,激发垃圾分类规范投放行为的正面效应与反向约束,营造村居民分类意识与分类行动自觉的良好氛围。在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开展初期可以适当设置误时投放点,供错过集中点垃圾投放时间的村居民投放垃圾。
第四步,要抓好分类投放。各类志愿者、保洁员准时上岗。“守箱”志愿者做好绿色账户的积分工作,检查村居民垃圾分类质量并做好相关台账;巡查志愿者,引导村居民不要将垃圾放在道路沿线、屋前、楼道口;协调物业公司等安排保洁人员做好日常垃圾箱房保洁、散落垃圾的捡拾、垃圾桶流转、清洗等工作。
第五步,要抓好长效管理。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实施后,应建立考核制度、奖罚制度、“红黑榜”等长效管理制度,确保垃圾分类工作有效进行,垃圾分类实效达到要求。做好村居民投诉的应对工作,及时再次进行上门宣传,形成定时定点垃圾投放的良性舆论氛围。重点做好乱扔散落垃圾村居民的劝导工作,奖惩结合,全面纠正村居民不规范的垃圾投放行为。
沿街商铺上门分类收集
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拓展沿街商铺生活垃圾定点上门分类收集覆盖面,重点完成9条主次干道沿街商铺上门分类收集工作。合理配置收运队伍与作业机具,制定上门分类收集流程,落实好“定人员、定车辆、定时间、定频次”的工作要求,为沿街商户日常垃圾的分类投放提供便利。强化门责管理与联合执法,对商户不分类、不配合等情况做好取证记录并开展执法检查,督促商户配合做好垃圾上门收集工作,取缔垃圾桶游街现象,控制沿街商铺门口和道路废物箱周边暴露垃圾,提升市容环境面貌。
“大分流”收运效能提升
强化分流分类作业车辆配置,做好住宅小区、农村、沿街商铺等区域产生的大件垃圾、装修垃圾收运服务,合理制定收运处置收费价格,落实规范处置。优化住宅小区装修垃圾收运环节,开展业主、物业、环卫协商预约上门清运方式,减少装修垃圾堆放占道毁绿等矛盾,提升小区整体环境。完善绿化垃圾单独收运处置体系,严禁混入干垃圾、湿垃圾收运处置系统,对接末端处置设施,做好绿化垃圾的集中资源化利用。加强餐厨垃圾产生单位的申报、签约的管理,开展餐厨垃圾申报、签约、收运、处置全流程的专项检查整治活动,做到申报签约100%,确保物流管控落实到位,对违规单位实施联合整治。
三、工作计划
第一阶段:2019年1-3月,召开大会,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党建引领、社会宣传动员等方案,下达任务指标,确定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小区、创建农村示范村、开展上门分类收集道路等,全面推进全镇的年度生活垃圾全程分类工作。
第二阶段:2019年3-4月,实施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的小区完成垃圾集中投放点的选取、改造和居民宣传动员等工作。3月底前完成10个指定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小区的创建工作。
各村居、企事业单位全面完成各类垃圾分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对接上海环境实业公司启动“两网融合”项目。9条道路沿街商铺开展上门分类收集。开始对下达的垃圾分类实效指标(湿垃圾的量、可回收物的量)进行考评。
第三阶段:2019年6月底前,完成50个指定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小区的创建工作;全镇50%的住宅小区和农村完成垃圾分类的达标创建工作,全镇50%的住宅小区完成“两网融合”项目。
第四阶段:2019年9月底前,全镇100%的住宅小区和农村完成垃圾分类的达标创建工作;5个村完成农村示范村创建,完成92个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小区的创建;完成所有住宅小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农村、企业、沿街商铺的“两网融合”项目。
四、工作保障
1、“双牵头”机制。由镇党委、政府“双牵头”,强化党建引领,将垃圾分类作为2019年党委政府的核心重点工作,纳入宜居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等评价体系,提高在文明创建测评体系中的比重。镇党委政府定期召开垃圾分类工作会议,通报辖区指标任务推进完成情况,督促、指导各责任主体落实责任。
2、属地责任制。各村居、企事业单位等要对辖区垃圾分类工作负总责,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任务,主动作为。将垃圾分类工作纳入各单位党组织管理工作职责,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形成村居党组织、村(居)委、物业、业委会的“四位一体”合力,发挥村居民自治功能,充分调动村居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垃圾分类任务的有效完成。
3、宣传引导机制。依托每月5日的“主题宣传日”,由镇宣传部门牵头,各单位组织开展形式各样的垃圾分类社会宣传动员活动,进一步引导广大村居民正确投放生活垃圾,形成强大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切实抓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学习与宣贯工作,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法治意识,组织开展立法宣传“进社区、进村宅、进学校、进医院、进机关、进企业、进公园”系列活动,通过“小手拉大手”、精神文明创建、卫生创建、志愿者服务等渠道,普及垃圾分类法制知识,结合好家风好家训工作,实现垃圾分类进家庭培训,充分利用媒体等各类宣传阵地,做好垃圾分类公益性宣传。
4、部门协同机制。建立市容、环卫、社区、环保、规土、房管、城管、联勤、市场监管等多部门管理协作机制,完善管理、执法和作业的双向告知制度,组织开展执法检查,实现监管信息共享,切实加强对强制分类源头参与主体、投放管理主体、收运作业主体的执法监督。
5、“红黑榜”机制。建立垃圾投放责任主体“红黑榜”考评机制,对垃圾分类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鼓励,对拒不开展分类及分类质量不达标的单位落实“不分类不收运”制度,对分类质量长期不达标的责任单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6、检查考核机制。由镇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结合文明巡访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垃圾分类检查,将检查结果每月进行综合排名,对于连续二次排名垫底的村居或单位,及时约谈相关负责人,督促其整改提高。将垃圾分类工作与村居委、机关单位年终考核直接挂钩,并显著提高垃圾分类工作对于各单位党政一把手的考核比重。
附件: